侯马盟书——晋国贵族争斗的历史见证

来源:山西法制报 编辑:李晓诗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22-10-20

庚子暮春,严密防疫两月有余,之后并州逐渐恢复往日的繁华,街两边店铺重新开张,人流车流多起来了。我走进山西博物院,找寻久远的辉煌。二楼的晋国霸业馆里,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后面,展台上呈现几幅玉片,不大的圭形玉片上用朱笔密密麻麻写着篆形文字,这便是珍贵而精美的侯马盟书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处侯马市晋国遗址里,在40多个祭坑内,挖掘出土5000多件玉、石质盟书,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32厘米,还有圆形和不规则形状,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书写。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分为宗盟、委质、纳室、诅咒和卜筮五大类。宗盟类,记载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的内容,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委质类记载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制止其重返晋国。纳室类,要求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从现有材料看,宗盟类514件、委质类75件、纳室类58件、诅咒类4件、卜筮类3件。

据考证,这些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争斗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性质。盟书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中国盟誓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学意义。

盟书又称载书。《周礼·司盟》中有“掌盟载之法”。注“载,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盟府,另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鬼神。

橱柜展台上呈现的其中一件精美盟书,主要内容为:本人趠,竭诚披肝沥胆效忠我们的宗主,誓愿无条件践行神圣的盟约,遵从定宫平铸之命的权威。本人及部属如有胆敢违誓改志,背叛二宫盟约者,如有妄图使罪恶的赵尼及其子孙,先克的子孙、先德及其子孙、通成的子孙、史成及其子孙在晋国复兴而密谋私盟者,天地神明共鉴,甘愿诛身灭族,永不翻身。

盟书反映了晋国末期上层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晋国赵氏等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在政治斗争领域出现波谲云诡、变诈迭出的惊世场面。赵鞅作为晋国新兴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一代枭雄,他为扩张宗族势力,广事结纳,多次举行盟誓。参誓者向神明起誓,这种借助于神力的信约,是古代契约的重要特点。

侯马盟书辞文是晋国人用毛笔手书的文字真迹。盟书文字,字形古雅,运笔流畅,字形活泼多变,书体章法自然。由于盟书出自多人手笔,字体风格呈现出或浑厚凝重,或飘逸洒脱,行笔轻重有度,变化繁多,有极高艺术价值,不愧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

侯马盟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十大成果之一,侯马古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我前往浍河北岸的台地上,早已不见挖掘现场,代之而起的是大片建筑。当年就是在侯马发电厂基建工地上发现的盟书,后来称之为“盟誓遗址”,面积3800多平方米。遗址分甲区和乙区,甲区在西北部,盟书就是在这个区域里出土的。在约132平方米范围内,共有39个坑出土盟书。相伴的还有羊、牛、马等牺牲。出土盟书的区域称为埋书区。遗址出土文物较为丰富,盟书是主要文物,共有5000多件。为了保护珍贵文物,政府在市里建起晋国古都博物馆。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来到这里参观和研究,不胜感慨,受益良多。

摘自《山西法治史话》

任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