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法学会打造“111 333”工作机制 积极培育法学法律人才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编辑:李翻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22-01-14

山西省吕梁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代代传承着红色法学基因。解放战争时期,谢觉哉等人在吕梁市临县后甘泉村完成了多部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掘这段历史,吕梁市法学会多次深入临县后甘泉村调研,积极开展红色法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实现相关工作目标长远化,2021年,吕梁市法学会提出“111 333”工作机制,打造法学会工作一县(市、区)一亮点,建立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持续深入开展红色法学研究;建立法律人才服务中心,推动未就业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吕梁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卫霖生介绍,“111 333”工作机制中,三个“1”是指以党建引领,健全建强法学会领导班子;强化普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抓好各县(市、区)法学会一个亮点工作。

三个“3”指做好“3”个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服务政法委主要工作)、组织“3”个培训(全市法学会干部素质能力培训、法学法律工作者业务培训、乡镇工作站工作人员培训)、建立“3”个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法律人才服务中心)。

法学会工作实现“一县一亮点”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吕梁市各级法学会结合各县(区、市)的特点,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亮点。

在法治宣传方面,吕梁市石楼县、交口县、交城县等地法学会建立法治图书馆,开展法治讲座;岚县、方山县、石楼县等地法学会建立法治宣传广场,面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在法律服务方面,吕梁市法学会实现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会同吕梁市司法局在县一级建立法律服务所13个、乡镇建立法律服务站168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室2605个,开展各具特色的法律服务工作。比如,设在柳林县柳林镇法律服务站内的“老董说事室”,专门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司法调解等活动,对全镇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进行源头调处化解。

2020年7月,柳林县扩建环城路时遇到柳林镇辖区一处坟墓迁移纠纷,柳林镇政府多次派人协商未果。“老董说事室”的民事调解专家董永红及贺昌村“三人民调”小组成员,找到当事人,多次逐项为其解读政府迁坟补偿政策、城市道路建设拆迁政策,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耐心沟通,坟墓顺利迁离。

吕梁汾阳市法学会积极关注信访突出问题,2011年,汾阳市为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由汾阳市委政法委和汾阳市法学会牵头,抽调公、检、法、司、纪委、信访等单位业务骨干,成立涉法涉诉信访服务中心,集中时间、地点,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目前,该中心已与汾阳市法学会、汾阳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该中心共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469件,办结466件,办结率达99.4%;办理司法救助案件284件,救助金额达648.52万元。

石楼县法学会积极构建1个法律服务专家库、3级服务平台、8大法律服务内容的“138”服务模式,在法学会会员中挑选53名法律专业人才建立法律专家库。专家库成员轮班“坐诊”,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目前,已协助公、检、法、司、交等多个职能部门调解矛盾纠纷5000余起。

积极服务和培育法学法律人才

“建设吕梁市法学会法律人才服务中心,是吕梁市为解决广大法律人才就业难题、壮大法学法律人才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卫霖生说。

2021年11月24日,吕梁市法学会法律人才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吕梁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为基地,专门收集吕梁籍近年来考入各高等院校法学类专业的专科以上学生和近10年高等院校毕业但尚未就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基本信息,组织培训,核发证书,推动其再就业。目前,该中心已经对185名高等院校毕业未就业的法律人才逐人建档。

同时,该中心根据吕梁用人单位经常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以及对法律人才的素质要求,聘请专家学者编写了《法律人才履职教育》《劳动保障法规讲座》《常用公文写作》《党史——军史讲座》共四个课题两个学习日的教案,并全部制作成PPT教学课件,以备随时开展教学授课工作。

此外,吕梁市法学会非常注重法律人才培育工作。2021年,该市法学会积极组织全市法学会干部素质能力培训、法学法律工作者业务培训、乡镇工作站工作人员培训等。

卫霖生介绍,吕梁市法学会每年定期组织各县(市、区)法学会干部集中到吕梁市法学会进行干部素质能力培训,邀请吕梁教育学院和吕梁学院教授授课,并定期以县为单位组织乡镇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

深入开展红色法学研究

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临县后甘泉村有着辉煌的一笔。

1946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1947年2月成立中央法制委员会,同年3月22日,谢觉哉、吴玉章和陈瑾昆等到达山西吕梁临县的后甘泉村。在这里,他们起草了宪法、土地法大纲、婚姻法草案等。

2021年5月,吕梁市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年,吕梁市法学会成立历史课题攻关小组,到临县后甘泉村,就宪法草案和土地法大纲草案起草过程深入调研。此次调研人员通过与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成员当年调研过的村民深入座谈、查阅市县有关文史资料,撰写了两篇学术论文,送交吕梁市委党史办审核。该工作得到了山西省法学会的肯定,并要求吕梁市法学会认真、细致挖掘整理,重温红色经典,筑牢理想信念。

为了还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保护和传承红色资源,吕梁市法学会指定《吕梁法学》总编辑王永卫专门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这过程中,吕梁市法学会收集了谢觉哉、陈瑾琨、张曙时、吴玉章、杨绍萱、李木庵、廖鲁言、王定国等在临县后甘泉村工作的史料。同时,先后在晋绥兵民博物馆、后甘泉村、吕梁市法学会会员之家组织专家学者多次开展研讨工作,且顺利完成了《吕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诞生地》一书的前期编撰工作。

在深入调研获取有关史料基础上,2021年12月3日,吕梁市法学会向山西省法学会申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诞生及其现代价值”重点专项课题。经过评审,该课题成功入选山西省法学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与实践”十项重点专项课题。

此外,吕梁市法学会积极参与第十四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和“第十六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暨第七届京津冀法学交流研究会”征文比赛、“三晋法学讲坛”宣讲、第十二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法治论坛”等活动,宣讲推介吕梁市红色法学研究成果等。